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基于位移事件类型对比的汉语“动趋式”语法习得研究

2025年11月24日 14:06 迟景云 点击:[]

报告时间:2025-12-13 8:00

报告地点:交流中心一号楼会议厅

报告人:夏禹圣

主办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报告人学术简介

报告内容
  基于位移事件框架,世界语言可根据其核心图式(路径)的编码方式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附加语框架语言(S型)、动词框架语言(V型)与均等框架语言(E型)。汉语被广泛视为S型语言,其典型特征是通过“动趋式”结构来表达位移事件,即由主要动词编码位移的方式(Manner),而由趋向补语编码位移的路径(Path)。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动趋式时,常因其母语位移事件表征类型的差异而产生负迁移现象,尤其在路径信息的句法实现与认知凸显度上容易出现系统性偏误。本文聚焦于汉语(S型)、英语(S型)和日语(V型)三种语言,系统对比其位移事件表达的结构特征与认知模式,并延伸考察其他类型语言的相关案例,旨在揭示母语类型特征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影响机制。通过对汉语学习者动趋式偏误语料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发现,偏误的深层根源在于学习者对位移事件中“主事件——副事件”概念结构及其语义——句法映射关系的误判。研究结果将进一步细化对世界语言位移事件类型学特征的认识,并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趋向补语教学提供类型学视角下的针对性建议。

上一条:汉语二语习得的研究基础与理论贡献 下一条:《等级标准》、HSK3.0考试大纲介绍与语法教学资源研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