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5-06-29 9:00
报告地点: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葛全胜、吴绍洪、宋长青、李新、贺灿飞
主办单位:地理科学学院
报告人简介
葛全胜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和物候学研究。现任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及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国家“全球变化应对”研发专项总体专家组组长、新疆第三次科考工作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及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支持。发表SCI论文260篇、著作5部、资料集3部,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用的报告40余份。
吴绍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学科专业为自然地理学。近年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自然灾害风险、陆地表层格局与过程。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多灾种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防范技术研究”,重点基金“中国陆地表层自然地域系统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等。发表(合作发表)各类科研论文200余篇(部)。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五次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技术报告主要作者之一;第一次~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第二卷领衔作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2018);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2017)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2, 2012);中国测绘学会优秀地图裴秀奖银奖(第8, 2012);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主要完成人,2009);诺贝尔和平奖(IPCC集体奖,2007);环保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第4, 2004)。
宋长青教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孢粉学会、青藏高原研究会、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任地理学报、干旱区地理、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等学术期刊副主编。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委员。
李新,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信息地理学研究,聚焦青藏高原及周边寒旱区流域,在流域集成研究、陆面数据同化、冰冻圈遥感与信息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科研成绩,包括领导实施了“黑河遥感试验”(2007-2017),被国际同行评价为“世界级的观测”、“中国内容最丰富的水文遥感试验”;发展了我国大尺度陆面数据同化系统及高分辨率的流域尺度陆面水文数据同化系统,在非线性滤波算法、多源遥感数据同化等方面取得了领先成果。获得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学者突出贡献奖;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已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SCI收录330+),论文总引用26000+(SCI引用14000+)。任Science Bulletin,《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贺灿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6),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教育部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国际区域研究协会(RSA)中国分会理事长等。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学,任《地理研究》、《地理科学》、《世界地理研究》、《城市与环境研究》等期刊副主编、Growth and Change的共同主编, Urban Studies国际通讯编辑,为Economic Geography、Progress in Economic Geography等10多个英文期刊编委。在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等国际期刊发表文章130余篇,出版《高级经济地理学》、《Industrial Geography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经济地理系列著作多部。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第三届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奖、第九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第六届教育部高等院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研究成果获得中国地理学会2021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
报告内容
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