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火星风沙地貌研究 现代人地系统科学与地理工程融合 政治地理学与国家建设 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实证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逻辑及路径思考

2025年06月26日 16:32  点击:[]

报告时间:2025-06-28 8:00

报告地点:学术报告厅

报告人:董治宝、刘彦随、刘云刚、朱竑、杨庆媛

主办单位:地理科学学院

报告人学术简历

   董治宝,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独立专家,西非沙漠化防治咨询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国际著名风沙地貌学家,中国风沙地貌学的学科带头人,中国行星风沙科学的开拓者。
刘彦随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会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自然资源部乡村规划与治理工程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工程分会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荣誉主席、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ANSO-APRD)主席。长期从事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在现代农业与乡村地域系统、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人地系统科学与地理工程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等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科学奖、IGU杰出地理实践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30余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件,出版著作25本,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240余篇。2015年以来连获“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年以来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任《Land Use Policy》《地理科学》等副主编、《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Applied Geography》等编委。
刘云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北斗研究院院长,亚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历史地理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基础教育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理联合会政治地理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政治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华南地理学报》执行副主编、《世界地理研究》《热带地理》副主编,《Geopolitics》《地理科学》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学思想史相关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资源型城市发展、国际化城市与移民政策、中国城市化与城乡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环南海区域发展、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80多篇,编译著12部。目前正在承担的项目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海问题的政治地理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海洋强国重大专项“新政治地理学视角下的南海海洋治理理论与政策研究”等。
朱竑,国家级人才、广东省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研学工作组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副主编、《旅游学刊》、《人文地理》、《世界地理研究》、《热带地理》等杂志编委,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澳门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海南省南海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现任广州大学领军人才、广东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城市与移民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移民治理与城市发展”主任,广东乡村地域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担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杨庆媛,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西南山地丘陵区国土空间规划创新团队)负责人。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重庆地理学会理事长。获“中国土地学会首批首席土地科学传播专家”“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制度与政策,在耕地轮作休耕与耕地保护补偿、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乡村生活空间系统等方便取得系列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以及地方委托项目6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教材2部,获自然资源科技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和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等省部级奖16项。《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地理科学》《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编委。

报告内容

火星风沙地貌研究
风沙地貌过程是火星最活跃的现代表面过程,风沙地貌在火星广泛分布。报告介绍了火星风沙地貌类型、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火星风沙地貌研究对认识火星环境及其演化历史的重要意义。
现代人地系统科学与地理工程融合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叠加作用下,现代人地关系和人地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揭示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规律、经济社会系统演进机制及其人地系统交互作用过程与格局,成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战略命题。本报告基于"人类世"和"人地圈"的时空耦合框架,主要探讨三个核心议题:一是解析现代人地系统理论新发展,界定现代"人地圈"和"人地系统科学"的新内涵;二是构建"分区-分类-分级"探测体系,揭示人地系统空间分异、类型分布和强度分化特征;三是探究人地系统耦合实践路径,解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化、网络化、协同化与工程化创新模式。旨在为深化人地系统科学研究和国土空间治理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政治地理学与国家建设
首先从地理学的政治与政治地理学的研究背景讲起,从地理学视角思考人类提出生存空间论的四点要求,围绕“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共成长”的时代需求,分别阐述了国内外学界与百年之大变局共成长的发展历程,和在此之下的政治地理学发展。继而,分析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中国政治地理建设的三条路径,指明中国政治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中国的政治地理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中国政治地理学将为全球政治地理发展带来新知,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为中国的国家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与实证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文化转向与新文化地理学的发展和趋势;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新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主要通过贵州丹寨县借助非遗发展,带动地方发展的实践,探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与其他人文地理学方向的不同。从而引发对文化地理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逻辑及路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纳入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通过在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委托代理等关键领域改革创新,破解资源治理与经济发展难题。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是所有者主体通过产权界定、空间治理、市场机制的系统性设计,推动资产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和服务价值全面转化为货币化收益或社会效益的过程,是一种新质生产力。本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阐述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时代内涵,并明确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内涵的核心要义;二是揭示基于“产权赋能空间优化、空间约束产权滥用、价值反哺系统再生”的逻辑机理,从“价值认知、价值显化、价值增值、价值调节、价值循环”五个维度构建资产价值实现理论基本框架,形成全生命周期的治理闭环;三是介绍国内外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创新实践;四是分析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思考,以期为存量时代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充分实现和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参考。

上一条:内源性PKA激酶抑制肽在膀胱癌中的促癌作用新机制 下一条:中国地理学发展战略研讨会1、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中国地理学 2、中国自然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3、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4、中国信息地理学发展的思考 5、中国地理学人才培养思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