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黄河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2024年04月15日 08:02  点击:[]

报告时间:2024-04-15 14:30

报告地点:西山湖校区三教B401

报告人:魏继印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报告时间:2024-04-15 14:30

报告地点:西山湖校区三教B401

报告人:魏继印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报告人简介:

  魏继印,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兼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1995年至1999年就读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博物馆学专业学士;2005年至2008年就读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进入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至今,期间(2013年至201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到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学;先后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主任、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黄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等职。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近期主要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和早期夏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期刊发表文章40余篇,出版考古报告1部。

报告简介:

辽河、黄河和长江是我国由西向流淌的三条大河。三条河流在新石器时代都孕育了早期文明。整个黄河流域的文明均发源于黄河中游的裴李岗文化。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黄河文明生命力顽强,兼容并包,不断扩展,是中华文明总根系中的主根系。早在约4000年以前就分布到了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辽宁、山东、湖北、湖南、重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黄河文明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文明的根和魂。我国绝大多数古老的民族都源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血脉相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黄河文明同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后来吸纳了很多外来民族共同生活。


上一条:Journey Through Force Fields: Triumphs, Tribulations, and Insights 下一条:大尺度生态系统科学的使命及观测研究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