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2-11-30 13:10
报告地点:西山湖校区三教B401
报告人:田野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报告人简介:
文物鉴定与博物馆学,主要论著:《我国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初探》。
报告简介:
此次讲座以“辽海”地区先秦时期“积石冢”为主要讲述内容。首先,对“辽海”这一人文地理名词做出阐释。所谓辽海,系辽河与渤海的合称。当代研究者又以医巫闾山为界,将辽海分为辽西与辽东两个亚文化区。其次,对辽海地区分布的先秦时代积石冢遗存按照时间早晚顺序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了三点认识:
其一,兴隆洼文化积石冢选址于高山之上,一冢多墓,主次布局分明。这些特点表明积石冢这类特殊文化遗存绝非普通墓地而是为族群少数为族群利益做出贡献的英雄人物设祀的圣坛。
其二,红山文化时期积石冢发展至顶峰。若从社群规模、性质和社会分化角度上观察,凌源西梁头红山文化积石冢代表的应是一个以家族为单位的基层社会;而远离聚落居址分布的敖汉四家子草帽山积石冢,代表的应是不止一个血缘系统的更大社会;规模宏大、呈现集群式组合分布态势的牛河梁积石冢群,所代表的应是国家文明形成之际,分散于各地的社群组织在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势力的操控和组织下,突破传统的血缘界限,汇聚成一个超血缘的庞大社会的历史真实。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山文化时期,辽海西部地区普遍出现的社会分化、分级现象的最初情形。这一情况说明,至少在红山文化时期,我国已经步入国家时代。
其三,辽东半岛地区是继红山文化之后,在辽海东部南区出现的另一个重要史前积石冢分布区域。目前,虽不能证实积石冢由西至东的具体传播路径,但这种以石构遗存作为祭祀场所的传统观念一直贯穿于辽海史前社会。辽东地区积石冢内所见遗物虽显得粗糙,但结合当时经济情况,设祀于积石冢仍是辽东地区高等级意识形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