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3-04-19 14:00
报告地点:美术馆二楼会议室
报告人:李心峰
主办单位:美术学院
报告人简介:
李心峰,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理论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两次赴日本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研究室作学者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一般艺术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艺术理论史、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出版专著《元艺术学》(1997;2021)、《现代艺术学导论》(1995)、《日本四大美学家》(2021),论文集《艺术学论集》(2014)、《开放的艺术——走向通律论艺术学》(2013)等。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大课题、李希凡总主编《中华艺术通史》编委及《夏商周卷》(2006)分卷主编。主持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主编,2005,2022)及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青年课题《艺术类型学》(主编,1998;2013)等。合著二十余种,主编大型画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3)、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传承机制建设》(与马文辉、陈嵘共同主编,2013)、译文集《国外现代艺术学新视界》(1997)等。译著主要有《鲁迅》([日]竹内好著,1986)及合译著作多种。发表论文、评论等300余篇。著作、论文曾多次获得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报告简介:
艺术概念作为艺术理论和艺术学话语体系中核心的核心,在现代艺术理论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曲折的演化过程。最初从西方作为现代艺术概念引进的是“美术”(美的艺术),后来美术才专门用来特指造型艺术,美术与艺术概念上的分工才得以定型化。但美术与艺术各自的内涵外延仍歧义纷呈。而工艺,正是西方现代“美的艺术”体系最初形成时着力予以排除和区分的对象。讲座将努力解答如下一些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工艺何时被现代艺术体系所承认、容纳?其意义何在?现代设计概念的广为运用,对于传统的工艺、美术、艺术等带来怎样的影响?最新的学科目录的调整,对于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的学科建设、学科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