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由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国际会议顺利召开。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著名学者张穗子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王侃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梁海教授,辽宁师范大学乔世华教授、黄玲教授、王平教授、李梓铭副教授、邢军副教授、徐立平博士出席本次会议。会议由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张学昕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洪飏院长致辞。洪院长对拨冗参会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顾彬先生的莅临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文学院和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已举办系列学术活动,形成了独有的学术品牌。此次“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国际研讨会是一件盛事,具有推动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随后,顾彬先生进行主题发言,发言题目为“译者是寄生虫吗? ——略谈译者的重要性”。他指出,译者并非寄生虫,而是伟大无私的劳动者,贡献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语言和才华。顾彬认为优秀的译者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是具备学者涵养,拥有大量的前期学术积累。另一方面,译者需要具备两种以上的语言技能,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向作品。顾彬强调,翻译不是复制,而是一种具有恒久艺术性的创造。如果没有译者,就不会有世界文学。如果没有翻译学,社会文化也不会持续发展。此次主题发言意在清除世人对翻译、对译者的偏见,倡导重视译者。
王侃教授发言指出,在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中,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了中国。无论是“五四”时期众多现代作家的翻译尝试,还是当代的大学学科体制,均与翻译学密不可分。但立足于中国实际国情,在文学与语言的层面,中国与德国存在差异。中国的现代汉语是通过现代作家写作,而不是翻译完成的。
梁海教授以中国的古典诗歌为例探讨“中国文化语境的多义性”。她表示,“诗无达诂”表明了任何诗歌都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解释,如中国古典诗歌便有很多种译法。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然对一些多义词句的含义有所取舍,这也体现了译者基于不同文化差异、语言规范和美学标准的选择判断。
李梓铭副教授畅谈了对“译者创造性尺度”的理解。她以老舍《骆驼祥子》的四个译本为例,阐明了翻译创作过程中对于文本全貌与创造性表达的平衡问题。同时,李梓铭副教授针对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程序的兴起,发表了未来人工智能对翻译学影响的看法。
乔世华教授表示,顾彬先生所提到的“软译”概念旨在强调翻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同时,对于“中国作家是否应当会外语”的回答应当基于对“Communication”即“沟通”的理解。文学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当一个中国作家掌握了外语,他的创作便有可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从而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黄玲教授、王平教授、邢军副教授围绕“翻译对传媒学的影响”“媒体对顾彬学术思想的误读”“顾彬‘诗人、学者、翻译家’三位一体的文化身份”等问题先后发言,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最后,张学昕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指出,顾彬先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角度,让我们从更宏阔的文化视野来剖析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问题,包括它的成功、失败以及困惑。翻译家对文本充满了选择与挑剔,也同时饱有认可与敬畏。因此,翻译不仅是创造和艺术,更是一项艰巨伟大的发掘工作,彰显了每一位译者的翻译伦理。我们应当明确的是,翻译同时是一种漫长的“沟通”过程,其中有“丢失”,也有“生成”,翻译永远在路上。
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办,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打造一个开放的对话空间,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风貌,更为全面深入地呈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学经验与审美价值,从而寻求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发展的更多可能。
上一条:我校4项课题获2023年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 下一条:“文学的邀约”系列讲座之“漫长的20世纪与汉语文学的晚期风格”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