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9日下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学的邀约”系列讲座之十八“漫长的20世纪与汉语文学的晚期风格”顺利举行。讲座主讲嘉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陈晓明。著名评论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确,大连理工大连教授梁海共同出席,辽宁省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聆听了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校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张学昕教授主持。
陈晓明教授首先围绕“漫长的20世纪”这一概念做简要的理论表述。他指出,意大利人乔万尼·阿里吉(Giovanni Arrighi)在1994年就出版过《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时代的起源》,而阿里吉关于“漫长的二十世纪”的定义也是受到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长时段”观念的影响。另一个与“漫长的20世纪”相对应的历史视野的理论是“短20世纪”的说法,最早是来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
接下来,陈晓明教授围绕“90年代与晚期风格问题”展开进一步阐释。他表示,“漫长的90年代”是对“漫长的20世纪”的延伸思考,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完全基于中国自身的经验。21世纪初的文学经验,只有放置到20世纪的语境中去才能理解。而且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种存在,是对中国人乃至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表现与反思。
在分享的最后,陈晓明教授以小说文本《文城》为切入点,畅谈了余华的“晚期风格”问题。他认为,余华以《文城》为标识走向晚期风格,中间经历了一段曲折地穿过“早熟的中年时期”的经验。《文城》是一部真正的杰作,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一部书。它属于“漫长的90年代”,证明了“漫长的90年代”的文学力量所在——在中国作家的晚年、百年中国文学的晚期,所体现出来的“晚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