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科研要闻 >> 正文
[返回]

“文学的邀约”系列讲座之“漫长的20世纪与汉语文学的晚期风格”成功举办

2023-06-25  点击:[]

2023年6月19日下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学的邀约”系列讲座之十八“漫长的20世纪与汉语文学的晚期风格”顺利举行。讲座主讲嘉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陈晓明。著名评论家、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确,大连理工大连教授梁海共同出席,辽宁省内高校相关专业师生聆听了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校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张学昕教授主持。

陈晓明教授首先围绕“漫长的20世纪”这一概念做简要的理论表述。他指出,意大利人乔万尼·阿里吉(Giovanni Arrighi)在1994年就出版过《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时代的起源》,而阿里吉关于“漫长的二十世纪”的定义也是受到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长时段”观念的影响。另一个与“漫长的20世纪”相对应的历史视野的理论是“短20世纪”的说法,最早是来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极端的年代》。

接下来,陈晓明教授围绕“90年代与晚期风格问题”展开进一步阐释。他表示,“漫长的90年代”是对“漫长的20世纪”的延伸思考,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完全基于中国自身的经验。21世纪初的文学经验,只有放置到20世纪的语境中去才能理解。而且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种存在,是对中国人乃至整个民族历史命运的表现与反思。

在分享的最后,陈晓明教授以小说文本《文城》为切入点,畅谈了余华的“晚期风格”问题。他认为,余华以《文城》为标识走向晚期风格,中间经历了一段曲折地穿过“早熟的中年时期”的经验。《文城》是一部真正的杰作,是这个时代需要的一部书。它属于“漫长的90年代”,证明了“漫长的90年代”的文学力量所在——在中国作家的晚年、百年中国文学的晚期,所体现出来的“晚郁风格”。

随后,王确教授进行了学术评议。他表示,如何寻找并确立一个命题非常重要。陈教授的讲座具有深刻的启发性,要立足于各个学科认识到文学与美学等不同艺术间的呼应关系,并试图廓清这种对话关系的微妙性。

讲座最后,张学昕教授进行总结。他认为,陈晓明教授的观点是对20世纪文学的延伸性探究,其“返场”意识即找寻文学的历史依据。陈晓明教授的分享一方面带给文学研究方法论意义上的巨大启发。他的研究范式体现了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多重维度的交融。另一方面,从思想积淀上看,陈晓明教授的研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从思考文学背景和逻辑起点出发,对当代文学做出了强有力的开拓、梳理与发掘。事实上,唯有文学研究跨越“文学自身的边界”,才可能抵达一种更高的学术境界和状态。

交流环节,陈晓明教授与我院师生围绕“文学的虚构与虚拟”“未来文学的展望动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陈晓明教授热情且耐心地回答了在场师生所提出的问题,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上一条:“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国际会议成功举办 下一条:我校举办专利申请写作方法及写作技巧专题报告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