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地点:理化楼A719
报告人:牛一斐
主办单位: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报告人简介:
牛一斐,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获学士学位;2012年获北京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3年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2013年至2016年在意大利国家核物理实验室做博士后;2016年9月被欧盟极端光基础设施(ELI-NP)聘为终身研究员;2018年9月被兰州大学聘为教授,同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21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主要从事原子核结构理论工作,长期致力于原子核集体振动模式和弱相互作用过程等的理论研究,在《Prog. Part. Nucl. Phys.》、《Phys. Rev. Lett.》、《Phys. Lett. B》和《Phys. Rev. C》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60余篇。
报告简介:
原子核的集体振动是原子核中很多核子共同参与的一种振动模式,对理解重元素起源、限制核物质的状态方程等重大基本问题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同位旋三分量的改变,原子核的集体振动分为电荷交换激发和非电荷交换激发。其中,典型的电荷交换激发模式是Gamow-Teller跃迁,决定着原子核贝塔衰变寿命,是快中子俘获过程的重要核物理输入量。非电荷交换激发中的一种典型模式是巨单极共振,从巨单极共振能量可以有效提取核物质的不可压缩系数。准粒子无规相位近似模型是研究原子核集体振动最常用的微观模型,然而,由于缺失了更高阶的超越平均场的多体关联效应,不能给出共振宽度,且在描述原子核贝塔衰变寿命与巨单极共振能量时遇到严重问题。本报告将介绍通过发展准粒子无规相位近似+准粒子振动耦合模型,考虑更高阶的多体关联效应,探讨如何解决上述核结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