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地点:理化楼B804
报告人:王治宇
主办单位: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报告人简介:
王治宇,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洪堡学者、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研究聚焦面向“三高“(高安全性、高能量、高耐候性)电池技术与“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成本)海水电解制氢技术的能源化学工程。在Nature Commun.、Science Adv.、J. Am. Chem. Soc.、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Angew.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他引15000余次,出版专著1部,H指数56。获2019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侯德榜化工青年科技奖、2020年中国颗粒学会青年颗粒学奖、2022年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担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理事、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学术期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Nanomaterials编委、InfoMat、InfoScience、SmartMat、Chinese Chem. Lett.、Nano Research Energy、《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无机材料学报》青年编委。入选2021及2022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2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报告简介:
发展高性能电池技术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必由之路。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不仅能量密度难如人意,氧化物正极与易燃电解液的副反应更使其安全性雪上加霜,严重威胁了锂电池生产、存储、应用、回收整个产业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从锂离子电池化学体系中解耦低容量、含金属锂/氧等高活性物种的电极反应,“釜底抽薪”地根除其对电池性能与可靠性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融合富锂无氧的新型高容量硫化锂正极材料与高可靠性的固态电池设计,在实现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强化电池在机械、电、热、水氧等滥用条件下的安全性。通过发展兼具高能量、高安全性、高耐候性的新型固态电池,为突破现有电池技术安全性与能量密度“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共性瓶颈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