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5-09-18 18:30
报告地点:三教B401会议室
报告人:方燕明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报告人学术简介
方燕明,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先后参加并主持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郑州站马屯、灵宝涧口等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曾任《华夏考古》编辑部主任,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秘书长等。先后承担夏商周断代工程、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一、二、三、四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研究十多项。已出版考古报告和专著5部,发表研究文章百余篇。
报告内容
早期夏文化是夏文化研究中的难题之一,既有材料问题也有年代问题。以数十年积累的考古材料和多年研究为基础,从若干概念出发,对早期夏文化中学界关注的如战争与祭祀、治水、考古学文化与族属对应、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将早期夏文化置于早期国家框架中进行研究,就考古学探索虞夏时期的遗存,提出若干认识:大禹治水体现的行政组织与管理机构的存在,禹画九州对固定地域实施的统治与贡赋制度的出现,夏桀囚商汤于夏台及监狱的出现,武力征服导致频繁的战争,以五谷四畜和手工业为代表的经济技术基础稳固,精神文化发展,考古所见社会分层与分化的材料,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取代——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的出现,体现王权的宫殿、宗庙等高等级建筑滥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成熟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以上表现,大体对应了早期国家的若干特征,反映出国家的初级形态早期国家——夏王朝的样貌。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推定的夏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将豫中西部嵩山地区距今4000年前后的考古材料与早期国家的若干特征相比较可知,以王湾三期文化晚期和新砦期为代表的早期夏文化遗存,已进入早期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