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5-06-27 8:00
报告地点:腾讯会议
报告人:伍海燕、王爱民、林萍萍等
主办单位:心理学院
报告人学术简介
伍海燕博士目前是澳门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ANDlab的PI(教授)(https://andlab-um.com/),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的访问学者,并曾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担任副研究员。目前论文总被引用超2200次。近五年,以最后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eLife, Scientific Data, Neuroimag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Human Brain Mapping,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等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神经科学相关专利3项。入选2023年 “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科创新青年30人”。王爱民博士是在美国迈阿密大学获得终身教职的教育心理学专业正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在中国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迈阿密大学工作之前,他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萍萍博士毕业于日本神户大学,现任大阪商业大学公共学部助理教授。
报告内容
为深入理解自我形象维护在道德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聚焦于个体如何在重复的道德决策中平衡自我一致性的维持与奖励追求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平衡对记忆影响的神经机制。通过采用基于价值的(value-based)信息传递任务,我们系统地考察了在连续面对道德选择时,人类如何协调内在的自我一致性需求与外在的奖赏诱惑,并分析了这一过程对记忆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揭示了在重复道德决策中,自我一致性的维护与奖励追求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记忆的稳定性和信心。这些发现对于理解道德决策的神经基础,以及开发促进道德行为的策略。 王爱民教授:心理测量是大家熟悉的内容。在制定心理测量工具时,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都是需要进行检验的。如果是有正确答案的测量工具,如智力测验,每个题目的难度、区分度等也需要进行检验。但是对没有正确答案的测量工具,如人格量表,对每个题目的分析一般只限于每个题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以及这个题目对量表内部信度的贡献,例如在计算Cronbach’s Alpha 时得到的结果。但是这些测量量表,尤其是没有正确答案的量表,很少有研究者分析制作的测量工具是否包括了测量对象的特质的全部范畴(包括有没有避免floor effect 或者ceiling effect), 测量工具的题目是与通常是正态分布群体相对应,是否有的区域没有题目测量,有的区域有多余的题目重复测量同一水平。本报告将介绍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指标来检验并完善制作的测量工具。 林萍萍助理教授:多项国际比较调查(世界价值观调查、东亚社会调查)一致发现,中国的普遍信任水平高于其他东亚社会。根据第七波世界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约60%的中国人认同“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的”这一观点,该比例约为日本和韩国的两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既有数据的二次分析及问卷调查,探究中国普遍信任度较高的原因。我们利用2012年东亚社会调查数据(East Asian Social Survey),考察了日本、中国和韩国三个文化中普遍信任及内群体信任的相关因素。分析表明,中国人持有更高的普遍信任与内群体信任。邻里互助的信念(即“邻居在我需要时愿意提供帮助”)在普遍信任和内群体信任的文化差异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我们通过多项问卷调查比较了日本人和中国人对“信任”概念的理解(语义结构)及对传统普遍信任测量工具的反应方式。结果表明,中日两国在信任概念的基本认知结构上几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