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青藏高原东北缘瞬时河流地貌发育特征

2018年10月29日 16:45  点击:[]

报告时间:2018-11-17 8:00

报告地点:图书馆国际会议厅

报告人:张会平 等

主办单位:城市与环境学院

报告时间:2018-11-17 8:00

报告地点:图书馆国际会议厅

报告人:张会平 等

主办单位:城市与环境学院

报告人简介:

崔之久,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同年保送为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研究生。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自1957 年首次从事贡嘎山冰川学研究50余年以来,足迹遍布我国及世界各大冰川区(包括两极),在冰川、冰缘地貌,第四纪环境演化,现代沉积与环境等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专著6 部。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7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1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奖1项,2008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曾任地貌与第四纪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大学地理系等研究所和高校的兼职教授,国家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南极研究》杂志副主编、国际地理联合会冰缘委员会委员、国际冻土协会冰缘环境工作组成员、国际冻土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委员会主任委员。

报告题目:岷江源地貌演化特征与岷山运动

纪占胜,男,博士,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协调处筹备组组长。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秘书长。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7篇,合著论文10多篇。荣获 “尹赞勋地层古生物学奖”、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第二届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五四奖章”、“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青年”等称号。

从事青藏高原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研究,创建了嘎仁错组、珠龙组和江让组3个海相三叠系的岩石地层单位,修订完善了措勤断块地区海相侏罗系地层序列。基于这些地层的发现,提出青藏高原中部的“冈底斯古陆”并不存在,这一区域实际上海洋沉积区的新认识。提出了青藏高原宏观地质格局不是“三陆两槽”,而是“两陆一盆”,在战略层面提出了油气勘探评价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南下”,从羌塘盆地转向措勤断块。在战术层面指出措勤断块的油气有利勘探区是北部下白垩统复式背向斜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层系是“古格层系”和“保吉层系”,油气勘探突破的靶区是班戈县保吉地区。提出了措勤盆地油气勘探靶点圈定的思路和方法是“南北向找背斜,东西向寻高点”。

报告题目:青藏高原油气勘探评价的新进展和新生代构造运动研究的建议

张会平,男,1978年生,博士,研究员。

主要从事构造地貌、河流地貌及其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综合运用地貌学、沉积学和磁性地层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学等研究方法和手段,系统开展青藏高原东北缘、东缘构造变形与构造地貌研究,研究成果为认识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地貌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主要工作业绩包括:1)、利用构造地貌研究祁连山的变形过程;2)、构造控制下河流地貌的动态演化过程;3)、青藏高原东缘地貌演化与深部动力过程;4)、青藏高原大地震科学考察及灾害评估。

2008年至今,先后4次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亚利桑那大学交流访问。现任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期刊《Tectonics》副主编。

共发表SCI论文47篇,CSCD论文21篇,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CSCD论文11篇,指导学生一作SCI论文6篇。曾获中国地震学会第八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201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获第十六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016年获第十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报告题目:青藏高原东北缘瞬时河流地貌发育特征

吕红华,1978年4月生,湖南澧县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9年1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导师李有利教授,博士在读期间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博士访学一年,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Douglas W. Burbank教授。2009年3月到同济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周祖翼教授。2011年7月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7年10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项目(博士)资助,2011年12月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出站博士后,2013年8月获得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青年地貌学者资助,2016年12月获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年度贡献奖,2017年9月获聘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特岗教授,2018年5月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担任中国地震学会构造地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地貌演变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是Geology、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的通讯评审人。

目前主要在天山地区开展新构造与构造地貌、活动构造、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Tectonics、Paleo-3、Geomorphology、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等国内外主流地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成果主要包括天山北麓晚新生代背斜生长与变形历史、特有构造与气候背景下的河流地貌演化模式等。

报告题目:天山北麓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幅度与速率

刘春茹,200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第四纪年代学研究,尤其是沉积物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曾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别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访学。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以及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主要成果包括:1)在沉积物ESR测年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系统开展了机械搬运作用对石英ESR信号衰退响应的研究,确认了机械搬运作用过程也是使石英ESR测年信号衰退的重要因素之一;2)对若干重要地质地貌事件进行交叉定年研究,确认了ESR法用于水系沉积物测年的可靠性,完成了岷江上游河流阶地的年代测定,有效补充了该地区800 ka以来的构造隆升历史;3)泥河湾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研究,建立了河湖相沉积物ESR测年系统,并给出了多个重要遗址地点的ESR年代;4)对汶川地震断层泥中石英ESR测年信号的残留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相关的影响因素,对ESR法用于断层泥测年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价。上述成果均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

报告题目:第四纪沉积物石英ESR年代学研究与应用

潘宝林,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现任职于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包括第四纪与全球环境变化、释光年代学等。研究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及北京及周边风成黄土。其中,主要对青藏高原湖泊地貌演化、冰缘地貌、高原流水地貌以及风积地貌等领域开展工作。从事释光年代学研究已13年,主要从事释光年代学方法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并在地学基础上开展相关释光机理方法探讨。在Quaternary Geochronology、The Holocene、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原子能科学技术、核技术发表文章近三十篇,代表作被引22次,专利发明两项。承担过的课程有:《第四纪环境学》、《自然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第四纪年代学》、《沉积学与沉积学原理》、《地理综合大实习》。

报告题目: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腹地令戈错水位变化与光释光年代研究

报告简介:

上一条: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学术合作论坛 下一条:公文的应用与实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