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3-10-27 15:00
报告地点:理化楼C401
报告人:周旭凯
主办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报告人简介:
周旭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013年于合肥工业大学取得应用化学学士学位,2018年博士毕业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之后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行博士后深造,2022年7月入职大连化物所。长期从事过渡金属催化分子活化及络合物转化的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在过渡金属催化芳烃C–H键、直链酮的C–C键活化及其官能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4篇,包括:Nat. Catal. (1篇)、JACS (3篇)、Angew (3篇)、ACS Catalysis (3篇)等。被引用2247次,H因子: 23,曾获得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延长石油一等奖、张大煜青年学者、大连市高层次人才等。受邀担任若干国际著名期刊审稿人,承担多项国家级、中科院、地方、所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上市公司委托横向研发课题。
报告简介:
C–C键是构成有机分子的基本骨架,在分子骨架的特定位点进行切断并引入新型功能基团,能够实现分子骨架物理化学性质的快速调整,例如改变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脂溶性;燃料的能量密度、熔沸点;高分子材料的强度或亲疏水性等。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发展,人们对新药、绿色能源、新材料不断提出更高要求,而这离不开高效新型合成方法的发展。直接“解构官能化——断键串联成键”C–C键是最便捷且高效的骨架编辑策略之一,可避免底物预先官能化带来的繁琐操作、低转化效率、低原子步骤经济性等缺点。但广泛存在的C–C键单元结构对区域、化学选择性活化提出了重大挑战,此外由于C–C键更加惰性,C–H键数量多于C–C键且“覆盖”于C–C键“表面”,使得选择C–C键活化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更加不利。本次报告针对C–C键活化的内在挑战,提出芳构化驱动C–C键断裂的策略,包含两种芳构化前驱体的合成,重点将介绍新型活性试剂MPHA在选择活化酮α位C–C键的优异表现,该策略首次实现了直链酮到稠环、烯烃、硫化物或卤化物的高效转化,并能在特定位点引入特定数量的氘原子。以上方法为新材料或新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际可行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