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劲教授,吉林大学物理系学士,伊利诺斯大学天体物理博士,伊利诺斯大学化学和生物物理博士后。曾任花旗银行全球战略分析部资深分析师及副总裁。现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石溪大学)化学和物理及天文系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促进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主要研究方向:分子和系统生物物理, 非平衡统计物理。 建立了势和流的景观理论并广泛应用于各类生物及复杂系统。提出了量化特异性的概念和方法并应用于药物设计。发表研究论文400余篇,论文引用15000多次。H-Index:62
李艳梅教授,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主要从事化学生物学、多肽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作为通讯联系人在PNAS,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两百余篇。现任中国化学会理事,J. Org. Chem.副主编,ACS Chem. Bio.等刊物编委。
王宏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领军人才、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99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01-2007年先后在德国马普分子生理研究所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单分子生物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提出新的红细胞膜结构模型(Semi-mosaic model)、有核组织细胞膜结构模型(Protein Layer-Lipid-Protein Island model)和有序囊泡转运模型(MADOOT);自主研发形貌超分辨荧光显微镜、高端电动荧光显微镜、无标记显微镜等,并实现其产业化。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Cell Research、JACS、Nano Letters等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应邀担任中国化学会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等。
田长麟教授,国家杰青,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中科大生命学院教授、博导,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主任,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副院长。主要发展和应用磁共振(核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磁共振成像)等方法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动态分析、生物酶机制研究、活体条件下重要生理或病理分析等。近年来在围绕肿瘤、神经疾病、免疫疾病等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开展结构、功能和创新多肽药物研发工作。近5年以通讯作者、合作作者身份在Cell Research, Cell Discovery,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PNAS, Nat. Commun.等主流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60篇,并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黄岩谊教授,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兼任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曾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资助。主要从事微量核酸分析研究,集中工作在测序技术、单细胞分析和微流控技术等方向。
高毅勤教授,1972年出生,199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6年在中科院化学所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1年-200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2010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化学系任助理教授;2010年起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2013 年起同时担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物理化学/理论化学方面的基础研究。现任北京大学理学部副主任,JCTC杂志副主编。
唐淳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定量生物学中心研究员,生命联合中心资深研究员,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技部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以及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院国际青年科学家。 主要研究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如何动态变化的,以及对应的能量景观,阐释蛋白质行使功能的原子分子机制。发展了顺磁核磁共振技术,捕获蛋白质的低丰度暂态构象和生物分子间的极弱相互作用;发展了质谱交联数据的量化计算方法;整合了单分子荧光和计算模建,表征了不同时空尺度的生物分子级联结构变化。已在Nature、PNAS、JACS、Angew. Chem.、Cell Res. 等期刊发表论文 80 余篇。
丁宝全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美国纽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2010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2010年11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2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014年获得青年拔尖人才,202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1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前沿”专项。近年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 Nature Biotechnol.,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Ed., Adv. Mater.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闫学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研究部主任。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他主要从事生物分子组装与工程研究,包括肽、蛋白质新材料和新制剂,生物可吸收植入器件,以及抗炎、抗菌、抗肿瘤医疗应用与绿色低碳制造新技术等。兼任国际期刊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23-)、Green Energ. Environ.(2018-)副主编,中国化学会胶体与界面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生物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和青年工作者委员会委员等。
曹毅教授,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从事软物质材料力学、力化学及力生物学研究。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系本科、硕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博士、博士后。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曾荣获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协会C6青年科学家奖以及基金委化学学部优秀青年基金和交叉学部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目前担任Mater. Res. Express主编,Supramol. Mater.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