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4-03-18 15:30
报告地点:西山湖校区2教A426
报告人:宋伟杰
主办单位:文学院
报告人简介:
宋伟杰,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罗格斯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副教授,研究生部主任,博士生导师。曾获校董会优秀研究奖,优秀教学校长奖。中英文著作包括《测绘现代北京:空间,情感,文学地形图》《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中英文研究计划包括《意识形[生]态:环境物象与中国生态批评》《侠义心理地理:武侠片,先锋派,华语电影》《东北‧文艺‧复兴:当代关外文学电影》。合编有《环境人文、生态批评、自然书写》《东北研究》《东北读本》(即出)等。(合)译有《被压抑的现代性》《跨语际实践》《比较诗学》《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众文化》《大分裂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后现代主义》等。
报告简介:
从冷战初期到后冷战时代,金庸(1924-2018)缔造的武侠江湖、符号帝国、文本王朝、影像世界、以及数码宇宙,已经成为多媒体、跨地域的“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世界中”的金庸,既关乎想象中国的江湖“叙事”,也指向东西方语言的参差“翻译”,同时涵盖层出不穷的跨文类“改编”。论者有意拣选症候式的原文、翻译、改编作品,从而举例阐发金庸形塑的叙事谱系、史地传记、报业奇迹。概言之,论者尝试在“叙事”层面,探讨金庸历史化、非历史化、重新历史化的想象方法;在“翻译”维度,略论文学类型、角色名称、武功门派的转译、节译、减译、漏译中意义的迷失与生成;在“改编”层面,简述电影、电视、戏剧、动漫、网游、展览馆、主题公园、网页设计、数码收藏当中创造的衍生与变异。在江湖、武林的想象世界,在(后)冷战时代的现实世界,也在流行现象、经典作品、世界文学纠缠互动的文化地理版图上,金庸铺陈、再现了“飞地”与“非地”,“在地”与“无地”,“客居”与“归属”,以及一种错综复杂的“地方感知意识”(topophrenia)——摇摆于“恋地”(topophilia)与“畏地”(topophobia)之间,或隐或现地指涉正史稗史、世态人情、以及当代境遇。金庸百年,在喧嚣巨变的时代,我们招魂那个讲故事的人,重访“世界中”的金庸,以及他所构筑的山河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