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19-07-09 9:00
报告地点:外国语学院多功能厅
报告人:冉永平
主办单位:外国语学院
报告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现代外语》主编;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话语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语界面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中美“富布莱特(Fulbright)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是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outon), Journal of East Asian Pragmatics (Equinox)等国际期刊及《外语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国内期刊的编委。多次主持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课题等,已在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Journal of Pragmatics, Pragmatics and Society, Journal of Politeness Research, Discourse Studies等SSCI国际期刊及国内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核心期刊发表系列论文;独立及合作出版《语用与认知》《认知语用学》《语用学:现象与分析》《语用学纵横》《新编语用学概论》《词汇语用探新》等著作。
报告简介:
外语能力是一种面向交际(communication-orientation)和为了交际的使用能力。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趋势使英语、汉语等交际语言由一门外语(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逐渐变成了一种国际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ELF)/Chinese as a lingua franca (CLF)),其变化引发了不同于本族语单向语境下的使用范式,出现了交际属性与特征的新变化。为此,传统的英语单语(monolingual)模式逐渐转为多语(multilingual)及多文化(multicultural)相融与并存的复合范式,并成为当前英语交际的一种新常态。针对类似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了我们应该将ELF研究与EFL教学实践结合的迫切需要(如Baker 2015; Seidlhofer 2011),呼吁重新审视英语能力的传统观念,还提出了针对语用能力的再概念化等问题(Baker 2015; Cogo& Dewey 2012),以弥补英语外语教学中存在的概念缺位和对语言能力新内涵的认识缺陷(Seidlhofer 2011)。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面向交际的外语能力,尤其是新时期环境下以上变化对外语教学、外语学习等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