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先周文化”探索的再思考

2019年11月15日 10:19  点击:[]

报告时间:2019-11-17 15:00

报告地点:西山湖校区三教B401会议室

报告人:王立新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报告时间:2019-11-17 15:00

报告地点:西山湖校区三教B401会议室

报告人:王立新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报告人简介:

王立新,1966年出生,陕西铜川人。1991年吉林大学考古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5年12月在职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夏商周考古、史前考古。主要学术论著有:《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半支箭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合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林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年)《夏商周考古学》(合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等,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报告简介:

在关中西部泾河与渭河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内,主要分布着三种商时期考古学文化:分布于偏北泾河中上游地区的是碾子坡文化,分布于周原以西的是刘家文化,而分布于偏东漆水中下游地区的是郑家坡文化。郑家坡文化偏早阶段的分布区向北可至旬邑与彬县交界一带的“古豳地”,在偏南的周原及邻近地区与商文化“京当型”有交错分布的现象。而雷兴山先生所分商时期第五期遗存属于“过渡期”遗存,其中以丰镐遗址先周晚期、周原遗址第6段和斗鸡台沟东区先周晚期墓葬为代表的遗存属于碾子坡文化、郑家坡文化等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一类遗存,在性质上已不宜归入已命名的任何一种文化。学界所使用的“先周文化”概念,实际上就是学者将自己所理解或建构的“周族”或包含了“周族”在内的一个人群,给某一种考古学文化或遗存直接贴上了标签。这种做法既不客观、严密,又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歧异。因此,在相关研究中已不宜再随意使用这样的概念。然而,考古学文化与族属的相关性判断虽然颇为复杂,但由周初分封在考古学上的反映来看,以联裆鬲、折肩罐、深腹盆为代表的器物群就是姬姓周人及其“亲戚”之族所使用的文化,由此器物组合及用器习俗上溯,郑家坡文化应当就是姬姓周人所使用的文化。大约在殷墟三期前后,出现在周原的以王家嘴H94为代表的遗存,或许就代表了自“古豳地”或邻近地区迁徙而来的一支姬姓周人所使用的文化。

上一条:人工智能发展动态:1234-X 下一条: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三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