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动态 >> 学术交流 >> 正文
[返回]

中国古代的“天下”表达与边界实践

2023年03月23日 08:16  点击:[]

报告时间:2023-03-23 14:00

报告地点:西山湖校区三教B401

报告人:吕文利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报告时间:2023-03-23 14:00

报告地点:西山湖校区三教B401

报告人:吕文利

主办单位: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报告人简介:

吕文利,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西南边疆研究室主任、新疆智库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兼任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强基计划”学业导师,内蒙古工业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陆地边疆历史与现实问题以及疆域理论问题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形成的嵌入式互动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和参与各类课题10余项,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一等奖1次。

报告简介: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天下”是无边界的,这只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天下”表达。实际上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边界观念和边界实践。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应该是有天下表达和边界实践两个维度,“天下”表达是一种开放性的、模糊化的表达,它以“天下共主”的姿态,表明对世界统治的观念,这是意识形态上的表达;在具体实践上,中国古代是以边界的清晰化为旨归的,大体可以分为清晰的边界和中间地带两种类型。表达是一回事(“天下”表达的模糊化),实践是一回事(边界实践的清晰化),两者结合又是另一回事(统一于“大一统”诉求)。本报告力图从一个较长时段来把握中国古代的“天下”表达与边界实践,以及考察其背离背后所形成的抱合力。

上一条:团学干部的修养与智慧——以道家、儒家价值观为视角的观察 下一条:新课改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内容

关闭